电影《南京照相馆》7月25日上映以来,票房、口碑持续走高,引发观众强烈共鸣。7月28日,影片导演申奥,主演刘昊然、高叶、杨恩又等来沪路演,并接受媒体采访,介绍创作背后故事。申奥表示,影片以凝聚美好瞬间的照相馆展示“铁证如山”的日军侵华罪证,希望让观众化悲愤为力量,激发出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的勇气。
《南京照相馆》
截至7月27日19时58分6秒,该片票房破4亿元,目前豆瓣评分8.6,灯塔专业版AI预测总票房达31.70亿元,有望成为今年暑期档首个爆款。影片约70%场景在车墩的上海影视乐园拍摄,片中最为催泪的一幕是以照相馆布景“游历大好河山”,其中也包括上海的城隍庙。
电影有改编“原型”
《南京照相馆》取材于南京大屠杀期间日军真实罪证影像,以一家照相馆为线索,以几个生活于南京的普通人在大屠杀期间的遭遇串联故事,通过他们冲印底片的过程展现侵华罪证的曝光,让历史“具象化”呈现在观众眼前。
《南京照相馆》剧组 赖鑫琳 摄
导演申奥是影片编剧之一,谈到为何选择“照相馆”这样的小切口讲述这一沉重题材,他介绍,影片其实受到一部老电影的启发——1987年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屠城血证》。该片由翟乃社、陈道明、雷恪生主演,讲述南京大屠杀背景下,中国医生展涛不顾个人安危千方百计将证明日军罪行的照片送出南京的故事。“我们迅速联系拿到了改编版权,对其进行了新时代的改编。”
导演申奥 赖鑫琳 摄
在做剧本时,他了解到南京保卫战和南京大屠杀的发生跟淞沪会战的激烈交战有很大关系,整个屠杀事件不只发生在南京,从上海到南京的一路上,包括苏州、常州等城市都遭到了屠戮,“在创作时的心情是极度悲痛的。”
《南京照相馆》路演重走了这条抗战之路,从南京、沈阳、大连到上海,主创每到一个地方都会走走逛逛,曾经遭受战争苦难的城市,如今都呈现出现代化繁荣昌盛的模样。电影中,刘昊然饰演的邮差本名苏柳昌,阴差阳错以照相馆学徒陈永泰的名字活着。刘昊然表示,正如不少网友的解读,“阿昌”“阿泰”的名字背后,有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的寓意。
演员刘昊然 赖鑫琳 摄
“我很喜欢这两个名字。”他补充,自己还看到有网友解析,躲在照相馆里的人,最后逃出去的一个姓金,一个姓林,谐音南京旧称“金陵”。“在剧本创作初期,导演、编剧就希望这些名字承载每个角色的底色,以及我们的希望。”
路演时,刘昊然发现影院里有许多80多岁的爷爷奶奶,也有很多家长带着孩子来看。他还在网上看到很多历史和军事类的博主在做电影背后的历史科普,许多年轻人在评论里大呼“学习了”,这让他感受到一种历史的交接。“了解中国经历过什么,我们为什么能从那样的环境到走向如今的繁荣富强,这是我们这些演员、导演,以及历史科普博主在做的事情。”
演员高叶 赖鑫琳 摄
南京大屠杀这样的题材对所有中国人来说都是非常痛苦的,在剧本创作和拍摄过程中,导演尽量克制,不要让太过血腥的镜头频繁出现。饰演林毓秀的高叶回忆,“路演中,导演有一句话让我很感动。这样的题材很多史实在大银幕上不可规避,很多小朋友可能不太适合看这部电影,但是没有关系。电影已经拍完了,电影就在那里,电影可以等到他们长大。”
充分尊重演员创作想法
影片中不同的人说着不同的方言,有南京话、上海话,还有阿昌这样来自北方的人说普通话,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申奥表示,为了表现南京不仅是南京人的南京,也是中国人的南京,演员选择时考虑了尽量多地域的人,让他们尽可能用自己最擅长的语言表演。“我的外公外婆来自不同的地方,到老都没有改变乡音,但是两个人完全可以交流。”南京籍演员王骁和周游也为这部电影的细节呈现带来思考。
电影中让不少人听哭的童谣“城门城门几丈高”就来自王骁的提议。“他在采访一位照相馆老师傅时问,那个年代没有计时器,该怎么计算时长,老师傅说通常是一首曲儿,歌唱完后,时间刚好。王骁就想到那首老童谣。后来编剧来探班时,提到想把这首童谣加进去,于是一拍即合。”
演员杨恩又 赖鑫琳 摄
电影中最为催泪的一幕是阿昌、林毓秀与老金一家三口拍摄全家福,照相馆主老金(王骁 饰)转动幕布,布景切换至北京长城、杭州西湖、上海城隍庙、武汉黄鹤楼等,以这种方式让女儿金婉仪(杨恩又 饰)“游历大好河山”,也让观众感受到“寸土不让”背后的历史文化意义。原本,影片中设计让所有人都流泪,但拍摄那天杨恩又主动把导演叫到一边,聊一聊自己的创作想法,“剧本里让我哭,但我不想哭。因为她一直在地下室,没有见过日本人,不知道外面发生了什么,在这场戏里,她以为爸爸还是像往常一样在跟自己玩游戏。” 申奥充分尊重了这位年仅11岁的小演员的创作想法,“我听完觉得特别好,这才是人物符合逻辑的反应。”在那场戏里,金婉怡和其他大人的反应不一样,反而给观众带来更加残酷的感受。
《南京照相馆》剧组 赖鑫琳 摄
“在拍摄地下室的戏时,演员相对放松,甚至会有一点笑容,那是我们在表演过程中自然而然展现出的,我们真的觉得大家像是一家人。小小的地下室像家一样。”刘昊然想起许多拍摄时的温暖记忆。类似的残酷中的温情在影片中比比皆是,背后也有导演的创作思考。“在创作时,我们不把镜头对准暴行和血腥,不想让这些元素成为贩卖情怀的噱头,更希望让观众看到朴素劳动人民在战争背景之下所绽放的人性微光,用照相馆的一点点光亮去照亮整个南京城老百姓的内心,同时也点燃真相。”
《南京照相馆》剧组 赖鑫琳 摄
申奥是摄影爱好者,也是胶片相机的忠实用户,小时候在父亲手把手的指导下冲洗照片,对胶片感情很深。在他看来,照相馆是一个凝聚了幸福美好瞬间的地方,但在日军铁骑踏破南京时,照相馆里又充满了需要被掩饰的罪行和需要被曝光的真相。暗房的红灯在刹那间变成一种血色的曝光,这两者间的链接带给他强烈的创作冲动。
“我要把照片作为硝烟弥漫战场背后宣传战和舆论战的武器,把这些元素拍透。”申奥说,电影的英文片名没有直译,而是翻译为Dead to Rights,意为铁证如山,与影片想表达的主题一致,也传达向死而生、矢志不渝的信念。“拍摄这部电影除了让观众感受到极度的悲愤,更重要的是激发出心中的力量。我们希望让观众化悲愤为力量,去激发他们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的勇气。”
据网络平台数据,截至7月27日11时19分,2025年暑期档(6月—8月)总票房(含预售)已突破50亿元,档期总人次1.29亿。《南京照相馆》的热映对大盘拉动明显。据灯塔专业版,截至19时51分,7月27日大盘票房突破3亿元,也是自今年2月23日后,时隔153天单日大盘票房再次突破3亿元。
配亿多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